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韦庄《更漏子·钟鼓寒》等。
更漏子
2025-04-04 23:25 浏览次数 27
2025-04-04 23:25 浏览次数 27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韦庄《更漏子·钟鼓寒》等。
唐教坊曲有《更漏长》曲,与此稍异。“更漏子”调名本意即为咏唱深夜滴漏报更的小曲。
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唐人诗歌中屡见“更漏”,但作为词调名的“更漏子”,却是始于晚唐温庭筠,温庭筠最擅其词,用此调咏更漏,故而得名。《钦定词谱》卷六:“更漏子,此调有两体,四十六字者始于温庭筠。唐宋词最多。《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属商调。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词,无别首可录。”此调宋代贺铸词,有“江南独倚楼”之句,故又名“独倚楼”;又有“翻翠袖,怯春寒”之句,故名“翻翠袖”;又有“付金钗,平斗酒”之句,故名“付金钗”。金代丘处机词,名“无漏子”。
晏殊四首写花间尊前情景,晏几道六首写闺情与离愁。无名氏一首是此调佳作:“解语花,断肠草。谙尽风流烦恼。欢会少,别离多。此情无奈何。帐前灯,明如月。记得那年时节。绣被剩,画屏空。如今在梦中。”此调前后段共八个三字句,音节较急促,而又频繁换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故曲折而富于变化。唐宋词人多用以写景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