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2025-04-04 23:25 浏览次数 21

《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月底修箫谱》。始见《东坡乐府》。元高栻词入“越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东晋,越有梁山伯、祝英台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访之,乃知祝为女,欲娶之,然祝已先许马氏之子。梁忽忽成疾,后为鄞令,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地而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冢,哭之哀恸。其地忽裂,祝投而死之。今吴中有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此调宛转凄抑,犹可想见旧曲遗音。

祝英台近词牌名简介

《祝英台近》,始见《东坡乐府》,元高栻词入“越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

祝英台:古时民间传说的殉情女子。在古籍中,目前知道最早记录梁祝故事的是唐张读的《十道四蕃志》,可惜该书已佚,所能知道的内容见于南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的记载。据清雍正《宁波府志》记载,相传东晋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时,会稽(今浙江绍兴)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上虞(今属浙江)女祝英台相偕游学三载。祝归后,梁四处探访,知祝为女子,欲求婚,而祝已许配郧城(今浙江宁波鄞州区)马氏。梁心情忧郁而死,葬于郧城西清道原。次年,祝嫁马氏,驾舟经梁墓,风涛阻舟不能前。祝登岸临冢痛哭。忽然地裂冢开,祝投冢而墓合。丞相谢安听说后,奏封义妇冢。又,河南汝南也是梁祝故事发源地之一。

近: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又称为“近拍”,是将旧有的曲调,另翻新腔,其长短、字数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
因此,调名本意即为以近拍的形式歌咏梁山伯祝英台事迹的杂曲。此调宛转凄抑,犹可想见旧曲遗音七十七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忌用入声部韵。调见北宋苏轼《东坡词》。此调的异名有:《祝英台》《祝英台令》《英台近》《怜薄命》《宝钗分》《月底修箫谱》《揉碎花笺》《寒食词》《燕莺语》等。

祝英台近词牌名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