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朗诵

2025-04-21 06:09 浏览次数 5

在宋代文坛,苏轼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敬仰的对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词作中的佼佼者,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美食家。他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风格豪放不羁而又情感细腻,深受读者喜爱。《水调歌头》是他众多杰作中的一首,也是最能体现其人生哲学的佳作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全诗原文如下:

</p> <p>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p> <p></p> <p>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p>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 <p>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p> <p>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 <p></p> <p>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p> <p>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p> <p>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 <p>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p>

这首词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聚散的感慨。苏轼用“明月”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美好,用“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他对命运的疑问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他也借“起舞弄清影”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决心。

朗诵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那种超脱世俗、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他的词句流畅自然,意象生动,情感真挚,使人仿佛置身于那轮明亮的月光之下,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变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索。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感受到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千年之后,苏轼的《水调歌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成为不朽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