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的壮丽诗篇

2024-10-23 13:25 浏览次数 17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唐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一直被世人传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便是其中的瑰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边疆风光、士兵生活和战争场景,充满了悲壮和慷慨激昂之情。《从军行》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边疆戍卒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配图:在想象中的古丝绸之路上,一支由骑兵和战马组成的队伍正缓缓行进在辽阔的沙漠之中,尘土飞扬,旗帜飘扬。背景为夕阳下的大漠孤烟直,落日余晖洒满整个天际,彰显出一种悲壮而苍凉的美。

《从军行》全文如下:

</p> <p>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p> <p>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 <p>

此诗开篇即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西北边疆景象,青海湖上空的长云遮蔽了祁连山的雪峰。接着提到孤城,象征着边疆将士们孤独坚守的情形,他们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第三句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英勇作战的精神,即使身披战甲、经历百战,依然坚定不移。最后一句表达了士兵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楼兰古城在这里象征着边疆的敌人或挑战。

通过《从军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王昌龄笔下的壮丽景色和豪迈气概,更能感受到他对祖国边疆安全的关切以及战士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首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为国家付出、为民族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