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古诗词
诗词:《和子瞻濠州七绝虞姬墓》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布叛增亡国已空,
摧残羽翮自令穷。
艰难独与虞姬共,
谁使西来敌沛公。
中文译文:
敌人的叛变使国家日益衰败,
摧残了我的双翼使我自身陷入困境。
艰难时刻,只有虞姬与我同舟共济,
是谁让西方的敌人到来,困扰沛公(刘备)。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对于国家内外困境的忧虑和无奈之情。诗中的"布叛"指的是敌人的叛变,使得国家的局势日益恶化,境况空虚。"摧残羽翮"象征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使得作者感到无力应对困境。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作者找到了陪伴和支持,与虞姬共同面对困境。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敌人的来袭的疑问,暗示了对于国家领导者沛公(刘备)的期待和反思。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领导者的期待。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诗人将自身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中的"布叛"和"增亡"揭示了国家的困境和困扰,而"摧残羽翮"则表达了作者自身力量的衰弱和无助。然而,作者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寻求了虞姬的陪伴,展现了坚韧和希望的一面。最后两句对于敌人的到来提出了质疑,暗示了对于领导者的反思和期待,希望他能够解决困境,挽救国家命运。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领导者的期待,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和社会批判的意味。
hé zi zhān háo zhōu qī jué yú jī mù
和子瞻濠州七绝虞姬墓
bù pàn zēng wáng guó yǐ kōng, cuī cán yǔ hé zì lìng qióng.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
jiān nán dú yǔ yú jī gòng, shuí shǐ xī lái dí pèi gōng.
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