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古诗词
《上高鼻轩起亭二绝》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山中溪水旁的一座幽静亭子。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下清溪溪上市,
溪光山色映人烟。
幽亭正在人声里,
长与溪山共寂然。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下清澈的溪水和溪水上的亭子,表达了一种宁静、幽雅的氛围。溪水的光芒映照着周围的山色和人烟,亭子安静地坐落在人们的喧嚣声中,与溪水和山色一起共享宁静。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山水之间的幽静场景,展示了苏辙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山下"和"溪上"、"溪光"和"山色"、"人烟"和"人声"等对立的词语,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首句"山下清溪溪上市"以简单朴实的词语揭示了溪水的清澈和流动,以及市井繁忙的景象。接着,"溪光山色映人烟"一句通过溪水的映照,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相联系,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幽亭正在人声里"这句描写了亭子的幽静和人们嘈杂的声音之间的对比。亭子作为一个避世的场所,却处在喧嚣的人声中,这种对立的情景增强了亭子的孤独和宁静感。
最后一句"长与溪山共寂然"表达了亭子与溪水、山色共同享受宁静和寂静的状态。亭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共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亭子作为一个幽静场所的寂静之美。它传递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景致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shàng gāo bí xuān qǐ tíng èr jué
上高鼻轩起亭二绝
shān xià qīng xī xī shàng shì, xī guāng shān sè yìng rén yān.
山下清溪溪上市,溪光山色映人烟。
yōu tíng zhèng zài rén shēng lǐ, zhǎng yǔ xī shān gòng jì rán.
幽亭正在人声里,长与溪山共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