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古诗词
诗词:《次韵光庭省中书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放浪江湖久惰慵,
安排谁置従官中。
粗疏空与延和对,
开纳初还正观风。
二鄙兵消真帝力,
四方雨足自天功。
时将一勺倾沧海,
漫使人知达四聪。
中文译文:
在江湖中漂泊久了,变得懒散起来,
不知谁来安排我在官场中。
我的笔墨粗疏,空洞无物,
但是我追随着延和之道。
平时接受皇帝的威仪,使我内心真实的力量消失了,
四方的雨水下足了,这是天地的功劳。
如今我将一勺水倒入辽阔的大海,
以此让人们知晓我达到了四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江湖漂泊久了之后的心境和对官场的看法。
诗的开头,诗人形容自己在江湖中放浪久了,变得懒惰和慵懒。他感到困惑,不知道谁会来安排他在官场中的位置。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和迷茫。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的文笔粗疏,空洞无物,但他仍然追随着延和之道,即追求和谐与正直。这可能是对时代风气的批评,也表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价值的追求。
在下一句中,诗人提到自己在平时追随皇帝的威仪,可能暗指官场中需要顺应权势,而这使得诗人内心真实的力量逐渐消失。这是对官场虚伪和权谋的揭示。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自然现象来比喻时局。四方的雨水下足了,意味着天地间的自然力量已经充沛。这暗示着官场中一些力量的兴起和壮大,与诗人自身的失落形成对比。
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勺水,倒入广阔的大海。这表示诗人的力量微小而渺小,与辽阔的大海相比微不足道。然而,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他的才华和智慧。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疑惑和无奈,以及对现实的反思。他通过对自然和个人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真实价值的追求。这首诗在形式上较为朴素,但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自身境遇的深刻思考。
cì yùn guāng tíng shěng zhōng shū shì
次韵光庭省中书事
fàng làng jiāng hú jiǔ duò yōng, ān pái shuí zhì cóng guān zhōng.
放浪江湖久惰慵,安排谁置従官中。
cū shū kōng yǔ yán hé duì, kāi nà chū hái zhèng guān fēng.
粗疏空与延和对,开纳初还正观风。
èr bǐ bīng xiāo zhēn dì lì, sì fāng yǔ zú zì tiān gōng.
二鄙兵消真帝力,四方雨足自天功。
shí jiāng yī sháo qīng cāng hǎi, màn shǐ rén zhī dá sì cōng.
时将一勺倾沧海,漫使人知达四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