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古诗词
诗词中文译文:
董仲舒听说天灾,不合时宜遭受耳闻。无知之人用刀笔,妄指天地万物纷纷。意外之中掌握了阴阳术,却关闭了南和北两道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诗人罗隐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思考。诗人以董仲舒作为形象,指出了当时儒生们在面对灾害时的无知和无能。他们只是耳闻一事,却不去研究和了解真相,反而妄自菲薄地批评和指责天地。诗人通过对董仲舒偶然得到阴阳术的描述,表现出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暗示着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在灾难面前充分发挥作用。
诗歌中南门和北门的闭却象征董仲舒对于外部世界的关闭,意味着他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愿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儒生们只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和对于社会的责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点出了人们对于灾变的无知和无能,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无知和狭隘思维。通过描述董仲舒偶然得到的阴阳术,呼唤人们应该追求知识和智慧,才能在面对灾变时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拓宽视野,不局限于个人小圈子,去认识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dǒng zhòng shū
董仲舒
zāi biàn rú shēng bù hé wén, mán jiāng dāo bǐ zhǐ qián kūn.
灾变儒生不合闻,谩将刀笔指乾坤。
ǒu rán liú dé yīn yáng shù, bì què nán mén yòu běi mén.
偶然留得阴阳术,闭却南门又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