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古诗词
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
篱畔霜前偶得存,
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
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
露滴幽丛见泪痕。
中文译文:
在篱笆旁霜前偶得留存,
受尽苦难才得晚晴避过兰花的魅力。
尽管能消磨生命的无数力量,
却仍未受到秋阳的一点恩宠。
菊花开放的地方,怎能依靠苍白的琉璃砌,
只有在菊花开放之时才不辞上金樽。
陶渊明去世之后,无人知晓,
泪水痕迹成为湿润幽密菊丛的见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咏菊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和自己在社会中的无奈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菊花的生命力和坚韧性,暗喻了诗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的姿态。诗人说菊花在秋天的霜前依然存留,而不被兰花的荫遮蔽。这里的菊花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坚忍的品质,象征着作者自己。
诗人用“能销造化几多力”来形容菊花,表达了菊花不畏严寒、能够抵御外界的磨难,这也是诗人自己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诗人在社会中受尽苦难,却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关怀,就如同菊花不受到阳光的恩宠。这里菊花的悲凉形象也代表了诗人的感受和遭遇。
诗的最后,诗人以“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奈。陶渊明去世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才华和心境,只有菊花上的露珠见证了他内心的泪水和痛苦。
整首诗以咏物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和自我思考,揭示了诗人在社会中的痛苦和孤独。通过菊花的形象,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dēng gāo yǒng jú jǐn yī zuò lǐ shān fǔ shī
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
lí pàn shuāng qián ǒu dé cún, kǔ jiào chí wǎn bì lán sūn.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néng xiāo zào huà jǐ duō lì,
能销造化几多力,
bù shòu yáng hé yì diǎn ēn.
不受阳和一点恩。
shēng chù qǐ róng yī yù qì, yào shí hái xǔ shàng jīn zūn.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táo gōng méi hòu wú zhī jǐ, lù dī yōu cóng jiàn lèi hén.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