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高骈的古诗词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亚夫重过柳营门,
路指岷峨隔暮云。
红额少年遮道拜,
殷勤认得旧将军。
中文译文:
赴西川途经虢县时
亚夫再次经过柳营门,
路标指向岷峨山,横亘在暮色的云中。
红额的少年挡住了去路,恭敬地跪下礼拜,
殷勤地认出了这位旧将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代诗人高骈赴西川途经虢县的情景。诗人以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诗的开头写亚夫(古代称幼子为亚夫,此处指诗人自己)再次经过柳营门,柳营门是虢县的一处地标。接着,诗人写道路指向岷峨山,暮色笼罩山峰,给人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出现了一个红额的少年,他挡住了诗人的道路,恭敬地跪下来行礼。这位少年对诗人非常殷勤,因为他认出了这位旧将军,对他充满了敬意。
整首诗构图简洁,文字精练。通过描绘路标指向岷峨山和少年遮道拜的情节,传达了诗人对西川之行的渴望和对过去将军的敬仰之情。诗中的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历史的追思之情。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感慨,又折射出了唐代社会的特点。
fù xī chuān tú jīng guó xiàn zuò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yà fū zhòng guò liǔ yíng mén, lù zhǐ mín é gé mù yún.
亚夫重过柳营门,路指岷峨隔暮云。
hóng é shào nián zhē dào bài, yīn qín rèn de jiù jiāng jūn.
红额少年遮道拜,殷勤认得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