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古诗词
《酬章处士见寄》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战乱而久远难归乡的心情。
中文译文:中原的战马仍然没有安定下来,如今遇到你,事情繁忙无尽。乱后回乡的梦已经多次破碎,离别之后去哪条路行走艰难。这寒天里,屋顶上的霜鳞仍在飘落,听雪的白发也一同回来到七里滩。何必再多写新诗相互戏弄,小楼的吟唱结束,天已经寒冷。
诗意:这首诗以唐朝时期中原的战乱为背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因为战乱而困顿的境遇,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诗人酬答了章处士的来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时局的感叹。诗中的战马、乱后回乡的梦、七里滩等符号,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动荡和彷徨。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困顿和迷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诗人通过描绘战马不安、离乡难归的情景,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中寒天的描写则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的感同身受。最后诗人讽刺了写新诗的虚浮和游戏性,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厌倦。整首诗以简短有力的语言,凝练而意味深长,给人一种脱壳而出、意翩翩然的感觉。
chóu zhāng chǔ shì jiàn jì
酬章处士见寄
zhōng yuán jiǎ mǎ wèi zēng ān, jīn rì féng jūn shì wàn duān.
中原甲马未曾安,今日逢君事万端。
luàn hòu jǐ huí xiāng mèng gé,
乱后几回乡梦隔,
bié lái hé chǔ lù xíng nán.
别来何处路行难。
shuāng lín gòng luò sān mén làng, xuě bìn tóng guī qī lǐ tān.
霜鳞共落三门浪,雪鬓同归七里滩。
hé bì xīn shī gèng xiāng xì, xiǎo lóu yín bà mù tiān hán.
何必新诗更相戏,小楼吟罢暮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