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古诗词
诗词:《晨兴》
宿鸟动前林,
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
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
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
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
一杯云母粥。
中文译文:
夜宿的鸟儿在林间鸣叫,
晨光照耀着东屋。
铜炉中加添早香,
细纱笼里的残烛熄灭。
头脑逐渐清醒,微风吹拂舒缓疲劳,
眼睛满足于刚刚醒来的睡眠。
坐起身来,内心空灵无所思,
用牙齿敲打三十六次。
如何解除早晨的茅屋清净,
只需一杯用云母熬制的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白居易创作的作品,描绘了一个清晨醒来的场景。诗人在黎明时分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的交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宁静、朴素的生活情趣。
诗的开篇,宿鸟鸣叫,整个林间被清脆的鸟鸣声所充满,展现了大自然在早晨中的活跃与生机。
接着,诗人描述了晨光照耀着东屋,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描绘了清晨在家中点燃香炉,用香气来增添屋内的宜人氛围,同时吹灭燃烧残余的蜡烛,象征着夜晚的结束和新的一天的开始。
接下来,诗人描述自己从睡梦中逐渐清醒,微风轻拂使他感到疲劳得到缓解,双眼在刚醒来的状态下仍然有些困倦。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清晨醒来时的无所思绪,内心空灵无所牵挂的状态。他用牙齿轻轻敲击三十六次,也许是一种冥想或自我调节的方式。
最后两句"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则描绘了诗人在清晨时分,解除宿舍的寂静,享用一杯云母粥,以简单的生活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晨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融合的感悟。展现了一种简约、宁静和恬淡的生活情趣,在繁忙的世界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chén xīng
晨兴
sù niǎo dòng qián lín, chén guāng shàng dōng wū.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tóng lú tiān zǎo xiāng, shā lóng miè cán zhú.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tóu xǐng fēng shāo yù, yǎn bǎo shuì chū zú.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qǐ zuò wù wú sī, kòu chǐ sān shí liù.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hé yǐ jiě sù zhāi, yī bēi yún mǔ zhōu.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