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古诗词
《宿清源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他在旅途中逗留在清源寺的情景。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宿清源寺
往谪浔阳去,夜憩辋溪曲。
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
尔来几何岁,溪草二八绿。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
虚空走日月,世界迁陵谷。
我生寄其间,孰能逃倚伏。
随缘又南去,好住东廊竹。
译文:
朝思向浔阳迁徙,夜晚驻足在辋溪曲边。
如今行至钱塘,再次经过这座寺院留宿。
自从来到这里已过了多少年岁,溪水草木依然翠绿。
不再见到从前的僧房,而是茂盛的新树木。
虚空中日月徐徐流转,世界变迁如陵谷。
我作为一个凡人寄居在这里,谁能逃避生活的琐碎困扰。
随着缘分再次南行,喜欢栖身于东廊的竹林。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在旅途中逗留在清源寺的感受和思考。他告别了浔阳,来到钱塘,经过辋溪曲时决定在清源寺留宿一夜。他观察到岁月的流转,看到新树木取代了旧僧房,感慨于世界的变迁。作为一个凡人,他无法逃避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但他仍然选择顺其自然地南行,喜欢栖身于东廊的竹林。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清源寺的变迁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的思考。诗中的清源寺象征着世间,而诗人自身则象征着凡人。他观察到旧房僧已不见,新树木苍翠,暗示了岁月更迭的无情和人事变迁的无常。诗人意识到自己无法逃避生活的琐碎与困扰,但他选择顺从自然的命运,再次南行,寄情于东廊的竹林,表现出一种豁达与从容。
整首诗意境清幽,寓意深远。它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对世界变迁的思考以及诗人积极应对生活的态度。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比,诗人展示了人类在宇宙中微小而短暂的存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珍视。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困扰的人生智慧,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豁达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伏与变化。
sù qīng yuán sì
宿清源寺
wǎng zhé xún yáng qù, yè qì wǎng xī qū.
往谪浔阳去,夜憩辋溪曲。
jīn wèi qián táng xíng, zhòng jīng zī sì sù.
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
ěr lái jǐ hé suì, xī cǎo èr bā lǜ.
尔来几何岁,溪草二八绿。
bú jiàn jiù fáng sēng, cāng rán xīn shù mù.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
xū kōng zǒu rì yuè, shì jiè qiān líng gǔ.
虚空走日月,世界迁陵谷。
wǒ shēng jì qí jiān, shú néng táo yǐ fú.
我生寄其间,孰能逃倚伏。
suí yuán yòu nán qù, hǎo zhù dōng láng zhú.
随缘又南去,好住东廊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