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汗血

2024-11-13 22:21 浏览次数 5

汗者, 气分之水, 其源出於膀胱, 內经云, 膀胱者, 洲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之气, 从三焦, 行腠理, 充肌肉, 达於皮毛, 以卫外为固, 阳气卫外, 百邪不入, 故其经称为太阳也, 其有盛暑天气, 亢阳蒸动膀胱水气, 腾布於外, 则发为汗, 此犹天之有两, 阳布阴和, 自然无病, 有时外感风寒, 皮毛?泄, 发热汗出者, 乃太阳之气, 为邪所病, 不能卫外, 故汗得泄出, 其有心胃肝脾热湿之病, 亦令汗出者, 此犹土润溽暑, 亦能蒸作云雨也, 又有亡阳自汗者, 则由膀胱肾中之元阳脱泄, 故其水阴之气, 隨而奔溢, 散涣不收, 气为水之所化, 水即气也, 汗即水也, 气脱外泄, 故汗出也, 知此, 则知汗出气分, 不出血分矣, 然汗虽出於气分, 而未尝不与血分相关, 故血分有热, 亦能蒸动气分之水, 而为盗汗, 盖血气阴阳, 原互根互宅, 阴分之血盛, 则阳分之水阴, 自然充达, 阳分之水阴, 足以布护灌濡。

则阴分之血, 愈为和泽, 而无阳乘阴之病矣, 若阳分之水阴不足, 则益伤血之阴, 故伤寒汗出过多, 则虚烦不寐, 以其兼伤血分之阴, 心主血分, 血分之阴伤, 则心气为之不宁矣, 又有伤寒, 即当从汗而解, 今不得汗, 乃从鼻?而愈, 其?名为红汗, 盖阳分之邪, 宜挟阳分之水, 发而外出, 今既不能外出, 乃乘阴分之血, 从鼻?出, 名为红汗, 是为阳邪干阴之一验, 故古谓阳乘阴, 则吐?, 佑阳乘阴而內逆者, 发为吐?, 则佑阳乘而阴外泄者, 发为皮肤血汗矣, 血者, 心之液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治法, 宜清心火, 火清则阳不乘阴, 兼治肺金, 肺调则皮毛不泄, 凉血地黄汤, 加桑皮地骨皮蝉蜕百合蒲黄治之, 血虚火甚者, 当归六黄汤治之, 气虚血少者, 当归补血汤。 加桑皮、地骨、丹皮、蝉蜕、棕櫚炭、 黄芩、秦皮治之, 外用石灰散扑之。 仿仲景汗出不止, 用温粉扑法之意也, 或用桃花扑之亦可。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汗出皮毛, 故汗血宜治肺金, 以敛皮毛, 人参清肺汤。

加蒲黄最宜, 血者, 肝之所司也, 肝火亢烈, 逼血妄行, 宜当归芦薈丸, 从內以攻治之, 喻嘉言治女子经血闭, 而周身汗出者, 谓是阴分之热, 泄出阳分, 用此方破经血, 即以苦坚止汗, 汗血同源, 若肝火亢甚, 而汗血者, 借用此方, 尤为合法。

胃火亢甚, 亦能汗血, 以胃主肌肉, 热蒸肌肉, 故令汗血, 宜竹叶石膏汤。 加蒲黄蝉蜕丹皮治之, 犀角地黄汤, 亦治之。

总论曰, 汗者, 阳分之水, 血者, 阴分之液, 阴与阳原无间隔, 血与水本不相离, 故汗出过多则伤血, 下后亡津液则伤血, 热结膀胱则下血, 是水病而不离乎血者也, 吐血咳血, 必兼痰饮, 血虚则口渴而津液不生, 失血家往往水肿, 瘀血化水, 亦发为肿, 是血病而不离乎水者也, 故?血家不可再发汗, 以血病则阴液既虚, 不可发汗, 再伤气分之水, 以致阳分之液亦虚也, 又先水肿再吐血者, 不治, 以水病, 不可重伤其血也, 观小柴胡调津液, 而即治热入血室, 观桃仁承气破血结, 而即治小便不利, 皆是治水, 即以治血。 治血即以治水, 盖在下焦, 则血海膀胱, 同居一地, 在上焦, 则肺主水道。

心主血?, 在躯壳外, 则汗出皮毛, 血循经?, 一阴一阳, 皆相联属, 吾於水火血气论己详言之, 人必深知此理, 而后知治血理气, 调阴和阳之法, 可以左右逢源。

血箭
从毛孔中流出一条血来, 有似箭之射出, 故名血箭, 由心肺火盛, 逼血从毛孔中出, 治宜清心火, 以除血出之源, 凉血地黄汤, 加蒲黄, 又宜泻肺火, 以敛皮毛之气, 使毛孔不渗泻, 则血自止, 泻白散, 加生地蝉蜕百合五倍子黄芩蒲杏仁白芨, 心肺兼治, 宜用生地黄散。

血出过多, 昏憒不省人事者, 与吐?血脱气散无异, 宜独参汤, 加附片蒲黄当归, 补血汤, 十全大补汤, 皆可择用。

外治法, 水调桃花散, 敷血孔, 则血止, 或用京墨磨醋搽, 或用石灰散干糝, 花蕊石散糝, 均效。

血痣
血痣初起, 其形如痣, 渐大如豆, 触破时长流血水, 此由肝经怒火, 郁血凝聚而成, 內服丹梔逍遥散, 及凉血地黄汤。

触破流血者, 用花蕊石糝之, 血止后, 用田螺散枯其本痣, 另用生肌药收口, 未触破, 未流血者, 古无治法, 吾擬用?虫为末, 姜醋调搽, 郁金三稜磨醋搽, 真琥珀擦热, 每日数次, 內服之药如上。

血瘙
癣疥血点, 血疙瘩, 一切皮肉赤痒, 名色不一, 今统称之日血瘙, 皆由血为风火所扰, 火甚则起点, 起疙瘩, 风甚则生虫生痒, 火甚赤痛者, 凉血地黄汤, 加荆芥蝉蜕红花杏仁治之, 风甚作痒者, 和血消风散治之, 知血瘙之病, 则凡一切火游丹, 漆疮风丹诸治法, 总不外是, 兼热者色白, 或流黄水, 照上二方, 加苍朮赤芩, 兼寒者, 或青黯硬肿, 加桂尖。

外用银花陈艾川椒食盐煎水洗, 另搽大枫丹, 油调最妙。 疮血
疮者, 血所凝结而成者也, 或是寒凝, 或是热结, 或是风肿, 或是湿郁, 总是凝聚其血而成, 初起总宜散血, 血散则寒热风湿, 均无遗留之?矣, 其继则调浓化毒, 此即吐脓条內所言, 瘀血化脓之义, 治宜托裏, 使气达疮, 所以蒸血成脓, 盖疮之成, 由於血结, 脓之成亦由血化, 血何以能化成脓, 得气之蒸, 而腐化成脓也, 气即是水, 吾已论之屡矣, 惟其气即是水, 故血隨气化, 亦变为水, 不名为水而名脓, 以其由血所化, 较水更浓耳, 毒既化浓, 自不內攻, 方其未溃, 气虚者难於蒸化, 及其既化, 虽气实者, 亦隨脓渗泄, 而转为气虚矣, 法宜固元以大补其气, 此与本书內证, 原不干涉, 然同是血病, 故兼论之, 以互相发明, 盖气迫血, 则逆而为吐?, 血滯气, 则凝而为疮疽, 气迫血者, 宜破气以和血, 血滯气者, 宜破血以和气, 故吐?宜补血, 血旺则气平, 诸疮宜补气, 气旺则血行也, 至於既穿溃后, 则躯壳已有破损, 与壅闭之证迥別, 试看鍼功, 剌期门泻肝, 剌肺俞泻气, 以一针之孔, 尚能大泻臟气, 况溃脓之孔甚大, 其能大泻內气可知矣, 故凡溃后, 宜大补元气, 不似吐?, 乃气盛血虚, 只宜滋血以平气, 而不宜助气以动血也, 然疮溃之余, 亦有瘀热未清者, 亦不得骤用温补, 吐血之后, 亦有元阳大虚者, 又不得拘守清凉, 故吐血家, 审其血亡, 而气亦隨亡, 与阳气不能摄血者, 十全养荣归脾参附等汤, 亦所宜用, 疮家溃后, 固为必需之方, 而亦有余毒未尽, 诸上方又其所忌, 医者不容执一。

诸疮內治, 初起肿硬, 总宜散血, 仙方活命饮主之, 恶寒无汗, 加麻黄, 发热心烦, 加老连石膏, 大便燥结, 加大黄, 疮肉顽梗黯滯, 乃阴证结毒, 无气以发之也, 加桂枝尖生姜大枣, 疮內平塌不起, 以及走散, 恐毒內攻, 加黄?大枣生姜, 盖血凝於气分之际, 血行则气行, 故以破血为主, 是善调气之法也, 若吐?, 则是气乘乎血分之內, 气降则血降, 当以破气为主, 一內一外, 反观自知。 诸疮调脓, 宜以托裏消毒散为主, 盖血既凝而不化, 则须补气以与之战, 使蒸腾腐化, 托令速溃, 以疮乃血凝气分之病, 惟恐气不足以化之, 故宜补气而制血, 若吐?, 则是气乘血分, 惟恐气逆而血升, 故宜平气以调血, 与此不同。

诸疮既溃, 属於虚损, 宜固元以益气, 內补黄?汤主之, 又审脓干者, 其气虚, 盖气既是水, 气不足, 故水少而干, 且气既不足, 则不能送脓外出, 故留滯而结脓管, 黄?建中汤, 重加银花赤豆芽当归治之, 若脓清者, 是血虚, 脓为所血化, 血少故脓清, 当归补血汤主之, 炙甘草汤, 加黄?亦治之, 养荣汤, 亦治之。

又曰, 溃后属虚, 然亦有瘀未化尽者, 仍不得峻补以留毒, 內服托裏消毒散, 外用乌金膏化之, 此如失血虚中夹瘀, 亦不得关门逐贼\, 溃久而仍有脓管者, 尤宜用乌金膏化之, 若徒生其口, 內毒攻发, 终不愈也, 此如干血癆, 內有干血, 非去其干血, 而新血亦不能生, 皆虚中夹实, 治血则虚虚, 补虚则实实, 未易疗治, 只得攻补兼施, 以尽人事。

又日, 吐血止后, 宜补血以调气, 疮疽溃后, 宜补气以生血, 吐?在血分, 气实血虚也, 疮疽在气分, 血实气虚也。

外治之法, 消肿宜远志膏, 用远志酒煮捣敷, 及金黄散, 化腐去瘀骨, 宜巴豆炒黑研点, 名乌金膏, 田螺捻子亦佳, 生肌宜乳香没药为末, 名海浮散, 再加珍珠, 化腐生肌散, 亦佳。 治疮之法, 此不足以尽之, 兹不过举外证以勘內证, 明於诸疮之血, 而吐?之血, 乃愈明。 创血
刀伤出血, 与吐衄不同, 刀伤乃平人被伤出血, 既无偏阴偏阳之病, 故一味止血为要, 止得一分血, 则保得一分命, 其止血亦不分阴阳, 有以凉药敷上而血止者, 桃花散是也, 有以热药敷上而血止者, 黑姜灰是也, 不似吐衄。 出於偏阴偏阳之病气, 故吐?家止血, 必以治病气为主, 病气退, 斯吐?亦退, 与刀伤回不同也, 然刀伤二三日后, 则亦与吐?略同, 有瘀血肿痛者, 宜消瘀血, 刀口敷花蕊石散, 肿处用乳香没药麝香三七葱白捣敷, 瘀血消散, 则痛肿自除, 內服黎洞丸治之。

刀伤去血过多, 伤其阴分, 证见心烦发热口渴, 法宜补气以生血, 血足津生, 则不渴矣, 圣愈汤, 加枣仁花粉儿茶乳香没药甘草, 此在吐衄, 则宜补血而抑气, 以內证係血分之气, 不可使气乘血也, 刀伤乃是气分之血, 故宜补气以生血, 气达患处, 乃能生肌, 气充肌肤, 乃能行血, 与治內证者不同, 其有气虚不能统血, 气寒不能生血者, 则宜八珍养荣参附等汤, 以固气者固血, 吐血家亦间用此等药物, 然刀伤之血, 在气分, 皮肤尤卫气所统, 破其皮肤, 气先漏泄, 故以补气为主, 若內证吐血属阴分, 血伤而气未伤, 故以补血为主, 医者须分別內外, 而知其同中之异, 异中之同, 则得之矣。

客问刀伤何以善於冒风, 答曰, 人之所以卫外者, 全赖卫气, 卫气生於膀胱, 达於三焦, 外循肌肉, 充於皮毛, 如宕之有壁, 宅之有墙, 外邪不得而入也, 今既破其皮肉, 是犹壁之有穴, 墙之有竇, 揖盗而招之入也, 是以刀伤更易外感, 病见发热头痛, 牙关紧闭, 吐痰抽掣, 角弓反张, 皆是卫气为病, 所不同者, 多一出血证而已, 治法列后。

无汗者为风中挟寒, 闭其皮毛, 宜用小柴胡汤, 加荆芥防风紫苏, 盖小柴胡, 乃治热入血室之方, 凡外邪干血分者, 小柴胡汤, 皆能疏理而和解之, 加宣助卫气之药, 则偏治卫气, 而主发汗矣, 破伤风治法如是, 即失血家虚人感伤, 以及产后伤寒治法, 皆可参知, 若刀伤去血过多, 不可再发汗者, 宜当归地黄汤, 即四物汤, 加去风之药, 以补血而驱邪也, 失血家吐血过多, 与产后去血过多, 而復得冒感之症者, 与此治法无异, 皆宜先滋其血, 以助汗源, 后宣其气, 以解外邪。

有汗者为风中挟热, 沸出肌肉之间, 法宜清散其热, 当归芎黄汤, 加姜蚕蝉蜕, 若兼便结者, 加大黄治之, 此即伤寒论, 发热汗出, 用白虎汤, 燥结者用承气汤之意, 医者得其意而变化之, 自有许多法门。

夫刀伤, 气分之血病也, 故邪在表者, 从气分以发之, 邪在裏者, 从气分以夺之, 邪在半表半裏者, 从气分以和之, 兼用血药斡旋其间, 血调而气亦调, 气调而血愈治矣, 若失血家, 乃血中之气病也, 故有感冒, 则但取调血。 而兼用气分之药, 以斡旋之, 与此同而不同。

凡是刀伤冒风, 宜姜蚕蝉蜕捣和葱白敷之, 力能拔风消肿, 神效。

刀伤溃烂, 与疮同治, 此即吐脓条內, 所谓瘀血变化成脓之说也, 血凝不散, 为气所蒸, 则化而成脓, 血者阴也, 气者阳也, 阴从阳化, 故脓似水, 以气之所化, 即为水也, 而又非水者, 则以其为血所化, 仍不失血之本质, 故稠浊似水, 实则水与血交並, 而成形者也, 故凡去脓之药, 即是去水之药, 而提脓之药, 又即是干水之药, 內服八珍汤, 加苡仁木通, 六君子汤, 加当归赤豆芽治之, 外敷化腐生肌散, 提脓加龙骨, 生肌加珍珠。

此举刀伤之血, 与吐?之血, 较论其义, 务期血证, 互勘而明, 其於刀伤治法, 固未详也, 然其理已具, 识者鉴之。 跌打血
跌打折伤一切, 虽非失血之正病, 而其伤损血脉, 与失血之理, 固有可参, 因並论之, 凡跌打已以破皮出血者, 与刀伤治法无异, 外用花蕊石散敷之。

內服化腐生肌散, 血止瘀去而愈, 如流血不止者, 恐其血泻尽, 则气散而死, 去血过多, 心神不附, 则烦躁而死, 宜用当归补血汤, 加枣仁人参硃砂白蜡茯神甘草治之, 外用人参为末, 珍珠血结象皮末糝之, 如亡血过多, 烦躁口渴, 发热头晕等证, 宜大补其血, 圣愈汤, 加枣仁麦冬柴胡花粉丹皮硃砂, 或用独参汤亦可, 此条可悟失血咼多, 阴虚发渴之理, 凡跌打未破皮者, 其血坏损, 伤其肌肉, 则肿痛, 伤其肋骨, 则折碎, 在腰?间, 则滯痛, 伤重者制命不治, 不制命者, 凡是疼痛, 皆瘀血凝滯之故也, 无论接骨逐瘀, 总以藜洞丸, 去大黄, 加续断碎蛇治之, 外用自然铜官桂没药孔香桂枝大黄班??虫, 酒调敷之自效, 若是已伤之血, 流注结滯, 著而不去者, 须逐去之, 否则或发为吐血, 或酿作?脓, 反为难治, 宜当归导赤汤下之, 若已发吐血, 便从吐血法治之, 若已发?脓, 便从?脓法治之。

跌打最危险者, 则有血攻心肺之症, 血攻心者, 心痛欲死, 或心烦乱, 或昏迷不省人事, 归芎散, 加乳香没药治之, 失笑散亦治之, 此与产妇血攻心, 血迷心, 治法略同, 血攻肺者, 面黑胸胀, 发喘作渴, 乃气虚血乘肺也, 妇科治产后气虚, 瘀血入肺, 面如茄色, 急用参苏饮救之, 金鑑载跌打, 血乘肺者, 亦用此方, 所归乘肺, 非第乘肺之气分而已, 乃是血干肺藏之危候, 肺为清虚之府, 其气能下行, 以制节诸臟, 则气顺而血自宁, 其气不顺, 则血干气分, 而为吐衄, 今其血直干肺臟, 较之干气分者为更危殆, 急用人参以补肺, 肺得补, 则节制行而气下降, 使血亦隨气而下, 再用苏木以行血。

血气顺行, 或可救於万一, 夫如此危候, 仍不外清金保肺, 以助其制节, 则凡一切血症, 其当清金保肺, 以助其制节, 举可知矣, 第肺虚而制节不行者, 则宜人参以保肺, 肺实而制节不行者, 则宜葶藶以泻肺, 肺寒而制节不行者, 则宜姜以半温肺, 肺热而制节不行者, 则宜知芩以清肺, 一切血证, 治肺之法, 均可从此隅反。

跌打后有作呕者, 以损伤之人, 受惊发怒, 肝气无有不动者也, 肝木伤肺, 是以发呕, 小柴胡汤, 加丹皮青皮桃仁治之。 跌打后有欬?喘逆者, 乃血蕴於气分之中, 宜十味参苏饮, 以?发其气, 气散则血散, 与內伤欬?者不同, 內伤欬血, 是气蕴於血分之中, 若发其气, 愈鼓动其血, 而不宁矣, 故以清理其血为主, 二者须对看。 內有瘀血, 则发渴, 血虚亦发渴, 有瘀血者, 身痛便结, 玉烛散治之, 血虚发渴者, 心烦不寐, 盗汗身热, 竹叶石膏汤, 加生地治之, 凡失血发渴者, 可以类推。

跌打损伤, 既愈之后, 有遇节候, 或逢阴雨, 或逢湿热, 伤处每作疼痛, 甚则作寒作热, 此乃瘀血著而未去, 留伏经络之间, 不遇天气节候, 其身中运\行之气, 习惯而不相惊, 一遇天气节候蒸动, 则不能安然內伏, 故作痛也, 宜小调经汤, 小温经汤, 通脉四逆汤, 隨其上下內外, 以分治之。

血证论卷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