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疮下总论吐泻四十一凡痘疹吐泻,有不必治者,有当速治者。如初热时即见吐泻,但欲其不甚而隨止者吉,盖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邪气赖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则不得不治。又有元气本弱而见此证者,使不速为调补,必致脾气困惫则痘出之后,虚证叠见而救无及矣。此痘前之吐利,其当治不必治,自有轻重之分也。若见点之后,则吐泻大非所宜,速当察其寒热虚实而调治之。
痘疮吐泻,虽曰多属脾经,然亦有三焦五臟之辨。盖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中焦,则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当辨心肺之脾气;在下焦者,当察肝肾之脾气。此五臟之气,各有相滋相制之机,设不明此,鲜不误矣。
痘疮吐泻,大都中气虚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实毒盛,及饮食过伤而为吐泻者,此宜详审脉证,自有可辨。若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可误认虚寒,轻用温补,恐反助邪以致余毒痈肿,或为溃烂难收等证。
呕吐四十二痘疮呕吐,大都虚寒者多,实热者少,但当以温养脾胃为主。即或兼杂证者,亦必有实邪可据,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轻用寒凉及消耗等药。
凡呕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药,致犯下焦元气,则必反甚而危矣。即或有大便不通者,亦当调补胃气,从缓利导,但得脾胃气和,则升降调而便自达,此不可不知也。
痘疮別无风寒食滯,胀满疼痛等证,而为呕吐或干呕恶心者,必脾胃虚寒也,宜六味异功煎,五君子煎,参姜今之类主之,或温胃饮,理中汤皆可酌用。
脾气微寒微呕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异功散。
胃口虚寒,呕吐而兼有痛滯者,六味异功煎送神香散,或调中汤亦佳。 脾胃虚寒吐泻并行者,温胃饮,甚者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脾肾虚寒,命门不煖而为吐泻者,必饮食不化,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关煎或理阴煎不可。
凡寒气犯胃,腹胀腹痛而为呕吐者,神香散,益黄散,或加炮姜。若因饮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呕吐者,五苓散加炮姜。
饮食过伤,停滯胃口,胸膈胀满而呕吐者,宜和胃饮,或大和中饮,或神香散。
痰饮停蓄胸膈而胀满呕吐者,宜二陈汤,或橘皮汤加炮姜。
三焦火闭,烦热壅滯胃口而为呕吐者,此必阳明火证也,宜橘皮汤加黄连,甚者再加石膏,或用竹叶石膏汤。但此证甚少,勿以虚火作实火也。 程氏曰:凡痘疮呕吐之证,须辨冷热。热吐者,宜六君子汤加姜汁炒芩,连;冷吐者,宜六君子汤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痘疮呕吐不已,声浊而长,或干噦者,最是疮家恶候。
泄泻四十三痘疮首尾皆忌泄泻,而后为尤甚,惟初热时,有隨泄而隨止者为吉。若自见黑点之后,以致收靨,毒气俱已在表,俱要元气內充,大便坚实,庶能托载收成,若略泄泻,则中气虚弱,变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后而见泄泻,则必难起难灌;既起之后而见泄泻,一泻则浆停,泻止则浆满;既灌之后而见泄泻,则倒陷倒靨,內溃內败等证,无所不至,此实性命所关,最可畏也。今多见妄药误治,败人脾气以致莫救者,犹云欲去其毒,泻泻无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泻,只在辨其寒热,热者必湿滯之有余,寒者必元阳之不足。但十泻九虚而实热者极少,故凡见泄泻,呕吐,腹痛而別无实热等证者,无论痘前痘后,俱速宜温救脾肾。此大要也。当详察之,若失其真,误治则死。
虚寒泄泻,凡证无大热,口不喜冷,脉不洪数,腹无热胀,胸无烦躁,饮食减少而忽然自利者,则悉属虚寒,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再伤脾土,必致不救,宜温胃饮,养中煎,五君子煎,或理中汤,四君子汤之类,隨宜用之。若腹有微滯微胀而为泄泻者,宜六味异功煎,或五味异功散加砂仁。若泄泻兼呕兼痛而气有不顺者,宜养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汤合二仙散。若泄泻而山根,唇口微见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热,指尖微冷,泻色淡黄,或兼青白,睡或露睛,此皆脾肾虚寒之证,非速救命门,终不见效,宜胃关煎,理阴煎主之,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亦可。若泄泻势甚,用温脾之药不效者,则必用胃关煎,或理阴煎之类主之。若久泻滑脱不能止者,宜胃关煎,温胃饮,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虚,但以寒湿伤脾,或饮水而为泄泻者,宜佐关煎,抑扶煎,或益黄散加猪苓,泽泄,或五苓散俱佳。
蓄热泄泻,本不多见而间亦有之,然必有热证可据,方可用清利之药。如脉见洪数,身有大热,口有大渴,喜冷恶热,烦躁多汗,或中满气粗,或痘色焮肿红紫,或口鼻热赤,小水涩痛之类,皆热证也。且热泻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缓,皆可辨之。然治热之法,当察火之微甚,勿使药过於病,恐致伤脾,则必反为害。凡湿热內蓄,小水不利,微热不甚而为泄泻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分清饮之类,加木通主之。若湿热稍甚,清浊不分而泄泻者,宜四苓散加姜炒黄连,或合黄芩汤治之。若食多脉盛气壮而泄泻者,当从热治,宜黄芩汤加黄连。若热在下焦,小水赤涩而泄泻者,宜大分青饮,或合益元散。若湿热在脾,泄泻內热而兼腹痛者,宜香连丸。若颊赤身热,头痛咽疼,口疮烦躁而泄泻者,阳明火邆也,宜烫黄散。若湿热在脾,泻而兼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或《御药》大半夏汤加黄芩。若內热泄泻而兼气虚者,四君子汤加芍药,黄连,木香。
发渴乃泄泻之常候,盖水泄於下,则津涸於上,故凡患泄泻者,必多口干口渴。但干与渴不同,渴者欲饮,干者不欲饮,渴属阳而干属阴,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饮水者,此火证也。有渴欲饮汤者,此非火也。有虽欲饮水而不能多者,有口虽欲凉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证也。然则病渴者尚有阴阳之辨,而矧年但干而不渴者,此实以水亏而然,若作火治,鲜不为害。故凡有久泻津亡而作渴者,当审其非热而不可不壮其水也。
程氏曰:泄泻须分寒热,寒者小便清,宜理中汤,或参苓白朮散。然白朮,茯苓非泄泻发泡者不宜用,以其渗邾故也。按此说可见治痘者,即渗利亦忌,顾可妄为消伐以残其气血津液乎?
陈氏曰:凡泻频津耗则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难收靨。如身温腹胀,气促咬牙,烦躁譫妄者皆难治,缘谷食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与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异功散。
万氏曰:疮未出而利者,邪併於裏,实也,宜从清毒。疮已出而利者,邪达於表,裏虚也,宜治其虚。凡痘疮所忌,惟內虚泄泻,若温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证。
寒战咬牙四十四寒战者,阳中之气虚也,阳气虚则阴乘之,阳不胜阴,故寒慄而战也。咬牙者阴中之气虚也,阴气虚者肾元惫,骨气消索,故切齿而鸣也。总之,虚在气分,则无非阴盛阳虚之病耳,非大加温补不可也。
《心鑑》云: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咬牙者,內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极也;咬牙者,血虚极也。气虚者,保元汤倍加肉桂以温阳分。血虚者,保元汤加芎,归以益阴分。余常用六气煎,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无不应手而止。其有独寒战,独咬牙者,亦一体治之,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有寒邪在表,身体大热,脉紧数无汗,邪正相爭而为战慄者,此即似疟之类,但散其邪而战自止,宜柴葛桂枝汤之类主之。
痘疮灰白溃烂,泄泻而寒战洨牙者,此纯阴无阳之证,宜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亦可。
痘色干紫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大渴而寒战咬牙者,此纯阳无阴,火极似水之证也,宜双解散。
养浆结靨之时,有红紫焮肿,大小便秘,烦渴喜水者,乃表裏俱热之证,以疮痛而振摇忍痛而咬牙也。此非寒战咬牙之属。如热甚而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加连翘,木通,金银花之类主之。
筋惕肉?似战者,以经络血气为疮所耗,不能荣养肌肉,主持筋脉,故惕惕然肌肉自跳,??然肌肉自动,本非寒战之证也,宜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陈氏曰:咬牙者,齿槁也,乃血气不荣,不可妄作热治。
寒战咬牙而气喘譫妄,闷乱足冷者,非倒陷即倒靨也,不治。
烦躁四十五烦者,扰扰而烦,躁者,烦剧而躁,合言之,则烦躁皆热也,分言之则烦在阳分,躁在阴分,烦浅\而躁深也。《难知集》曰:火入於肺,烦也。火入於肾,躁也。痘疹烦躁,大非所宜,若吐利厥逆,腹胀喘促,譫妄狂乱,昏不知人而烦躁者,谓之闷乱,乃不治之证。
痘疮以安静为贵,若忽然烦躁多哭,切须详审其故。如別无逆证而忽然若此,是必疮有痛而然,待脓成则痛止而烦亦止矣,不必治之。其或饮食寒热偶有所因而致然者,但当隨证调理之,则无不即安者。
痘疮烦躁兼喘者,火毒在肺也,宜人参白虎汤加梔子仁。
烦躁多惊者,火在心经也,宜导赤散加梔子,麦门冬,或七味安神丸。
痘毒未透,热伏於內而烦躁者,宜六味消毒饮,或兼万氏夺命丹。
热甚於內而烦渴热躁者,宜导赤散,或玄参地黄汤加木通,麦门冬,或万氏牛黄清心丸,或四味消毒饮。
邪毒未解,热甚於表而烦躁者,宜柴胡麦门冬散,或羌活汤。 痘疮红紫干燥,壮热口渴,譫妄者,退火丹,或万氏牛万清心丸,或用《良方》犀角地黄汤。
阴虚假热,自利烦躁者,肝肾水亏也,轻则五阴煎,甚则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吐利不食而烦躁者,脾气虚也,轻则保元汤,温胃饮,甚则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疮密脓成,营血亏耗,心烦不得眼者,宜三阴煎加麦门冬。如有微火者,宜酸枣仁汤。
昼则烦躁,夜则安静。此阳邪盛於阳分也,宜人参白虎汤,或加梔子。如昼则安静,夜则烦躁者,此阴中之阳虚也,宜三阴煎。如有火邪,亦可加梔子仁。
大便干结不通而烦躁腹胀者,四顺清凉饮,当归丸,甚则承气汤。若大便秘结,痘疮陷伏而烦躁者,百祥丸或承气汤。
喘急四十六喘与气促不同,喘者气粗而壅,壅而急,喘为肺邪有余也;促者气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续,促为肺肾不足也。此二者一实一虚,反如冰炭,若或误治,无不死也,当详辨之。
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证,必欬嗽多痰,或鼻塞,或身有微热,或胸满不清,治当疏散肺邪,宜六安煎,或二陈汤加苏叶主之。若寒邪外闭之甚者,仍宜加麻黄,北细辛之类。若兼气血不足,而风寒在肺作喘者,惟金水六君煎为最。
痰因火动而为喘急者,当以清痰降火为主。若痰涎上壅者,先治其痰,宜抱龙丸,清膈煎之类主之。若火上刑肺,肺热叶举,大热大喘者,宜人参石膏汤。若微热作渴,肺燥液衰而喘者,宜人参麦门冬散。若夏月热甚,火犯肺金而喘者,仲景竹叶石膏汤,或六味竹叶石膏汤。若火伏三焦,肺胃大肠俱热,胸腹胀,大便秘结而喘者,前胡枳壳汤。 喘以气虚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泻而上喘者,必虚喘也。凡小儿喘息,觉在鼻尖而气不长者,必虚喘也,此实气促,原非气喘。若见此证,急须速补脾肺,或救肾阴,轻则参姜饮,六气煎,甚则六味回阳饮。若下为泄泻而上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功煎,不可疑也。若大便不泻,而或为多汗,或为腹膨,或见痰饮,狂躁,但以阴虚水亏,气短似喘,而脉气无神者,急宜贞元饮加人参煨姜之类主之。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剂而愈甚者,此必虚证也,速宜改用温补如前诸法,犹有可救,迟则恐无及矣。
痘疹发喘,乃恶候也,若利止喘定者生,其有泻利不止,或加胀满,或为狂躁,或痘毒入肺,口张息肩,目闭足冷而喘甚者,皆不治之证。 声音四十七痘疮最要声音清亮,若卒有失音者,凶兆也。先哲云: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其病轻。疮未出而声先变者,气病也,其病甚。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凡此失音之证,大为痘疮所忌,然亦有吉有凶,须当详辨治之。
风寒外袭皮毛,壅闭肺窍,或致欬嗽而偶为失音者,此惟外感之证,宜解散之,以加减参苏饮,或六安煎加薄荷,桔梗主之。或待风寒解散,其声自出,此固无足虑也。
火邪上炎,肺金受制,气道壅闭而声不出者,宜导赤散合甘桔汤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甘桔清金散。
上焦阳虚而声音低小不出者,此心肺不足之病。盖心主血,肺主气,痘疮稠密则血气俱损,故声不能出,宜六物煎加麦门冬,或导赤通气散主之。
下焦阴虚而声不出者,其病在肝肾。盖肾为声音之根,若证由肝肾而痘疮稠密,则精血俱为耗竭,水亏则肺涸,故声不能出,速当滋阴益水以救其本,宜大补元煎,五福饮,或十全大补汤之类,酌宜用之。
凡啼哭无声而但见泪出,语言无声而但见口动者,此皆毒气归肾而內败也。或声哑如破如梗者,此咽喉溃烂也,皆难治之证。
痘后余毒失音,其证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气不净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一以肾气虚不能上达而声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汤加麦门冬,白茯苓。
惊搐四十八惊者,忽然惊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其证多由风热。盖心主火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惊痘之火,內生於心,心移热於肝,风火相搏,故发惊搐。然未出之先发惊搐者多吉,既出之后发惊搐者多凶。何也?盖痘毒將散而谿谷开张,窍理疏解,因致牵引伸缩,得疏散达之气,痘出而惊自止,则其內毒无留於此可见,故俗名惊痘,最为吉也。若既出之后,则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见惊搐,则是外毒已出而內毒犹然未尽,其毒盛莫测,乃可畏也。故凡发惊搐者,必隨发隨止者为吉,不必治也。若连发不已,此毒伏於心肝二臟,速宜隨证治之,不得误以为吉证。
治惊搐之法,最当察其虚实,酌其微甚。如果有风热实邪,庶可解毒清火,但得稍见清楚,便当培养心脾以防虚败之患。若止见微邪,则但当以调和气血为主。 惊搐证由风热相搏,故治宜平肝利小便。盖平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惊自愈矣。若过用寒凉,则气敛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心脾阳气虚寒则神怯而易为惊搐,六气煎加枣仁,硃砂。
心脾血虚而惊搐者,七福饮,养心汤。
肝胆气虚,多恐畏而惊搐者,茯神汤。
心血虚,睡中惊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神丸。
心虚火盛,多热躁而惊搐者,寧神汤,酸枣仁汤。
痘既出,其色红紫而烦渴惊搐者,《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烦热之甚而大便干涩者,多由阳明之火,人参石膏汤加硃砂。
心火独盛而烦热惊搐者,硃安神丸,或七味安神丸。
心火盛,小水不利而惊搐者,导赤散加黄连,硃砂,或合硃砂益元散。
痰涎壅盛,气急胸满而惊搐者,抱龙丸,清膈煎,或梅花饮,琥珀散。此宜暂用以开痰涎,但得痰气稍清,即当酌虚实以调理血气。
肝胆实热,大便秘结而烦躁惊搐者,泻青丸,或七味龙胆泻肝汤。 血热见血而惊搐者,《局方》犀角地黄汤。若热甚而大便秘结者,《拔萃》犀角地黄汤。
风寒外感,心脾阳虚而微热不退,或欬嗽恶寒而惊搐者,惺惺散。若虚在阴分,汗不能出,身热不退而惊搐者,柴归饮。若外有风邪,內有热邪,表裏俱热而惊搐者,生犀散。
风寒外感,身热无汗,但有表邪,別无虚证而惊搐者,败毒散或苏葛汤。寒邪闭甚者,红棉散。然此皆表散之剂,若兼虚邪,不得单用此类。 昏睡四十九凡痘疮將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其痘必重,当察其脉证虚实,预为治之。若痘后喜睡,此毒气已解,元气將復,故邪退而神安,乃否极泰来之象,不须服药妄治。如见寂然气虚,但以调元汤,保元汤,六物煎之类,察其寒热,渐以调之,自然平復,不可妄行消耗,致伤其神,反必害矣。
腰痛五十经曰:腰者肾之府。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之脉,夹脊络肾,而痘疮之毒,多出於肾,循足太阳膀胱散行诸经,乃邪之由裏传表也。
如初见热而腰即痛,或日以渐甚者,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肾,而毒有不能达也,急宜解毒,以泄少阴之邪,以通太阳之经,务令邪气不得深入,则痘虽稠密,亦可愈也。若不速治,则邪必日陷而表裏俱甚,营卫之脉不行,臟腑之气皆绝,或为痒?,或为黑陷,终莫能救矣。 凡痘毒自阴传阳,自裏传外者为顺,自上传下,自外传裏者为逆。若毒由太阳传入少阴,则毒陷而不升,伏於骨髓之中,不能外达,所以腰痛。大凡疮疹之毒,归肾则死。故但见腰痛,急宜治疗,若毒陷不起,即宜发散解毒,令其復出太阳而达乎阳道,斯无害也,宜人参败毒散,或五积散主之。若肾气虚陷,不能传送外达者,必用理阴煎加细辛,官桂,杜仲,独活之类主之。
治发热便见腰痛者,以热麻油按痛处揉之可止,仍急服前药之类。如小水不利者,宜五苓散;如火毒內盛而小水不利者,宜四苓散加梔子,木通。
腹痛五十一治腹痛证当以可按拒按,及宜饱宜饥,辨其虚实,不得谓痛无补法,而悉行消伐也。又当因脉因证,辨其寒热,不得妄用寒凉也。大都寒滯者十居八九,热郁者间或有之,若虚不知补而寒因寒用,则害莫甚矣。 初见发热,痘疮未出,別无寒滯食滯而腹满腹痛者,此必起发不达,痘毒內攻而然,宜解表疏裏,以化毒汤加紫苏,厚朴之类主之,或五积散加木香亦可。若大便不通,腹胀而作痛者,桂枝大黄汤酌宜用之。
寒气犯胃,或食生冷而呕恶吐泻,腹无胀满而但有疼痛者,温胃饮,理中汤加肉桂,木香,或小建中汤,隨宜用之。若胃气虚寒作痛而喜按者,黄耆建中汤。 寒犯中焦,气滯作胀,而腹痛或泄泻者,和胃饮,或抑扶煎加丁香,木香,或陈氏十一味木香散。
脾肾虚寒,下腹作痛,泻利不止者,胃关煎。
误饮冷水凉茶,寒湿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五苓散或加木香,或用小建中汤。
饮食停滯,中满作痛者,大,小和中饮,或保和丸加木香,砂仁。若大便不通而痛甚者,赤金豆或承气汤利之。
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燥粪留滯而腹痛者,当归丸,或用猪胆导法。 湿热下利,烦热大渴,小水热涩而腹痛者,大小分清饮,或黄芩汤加木香,青皮,砂仁。
火毒內攻,譫妄狂乱而烦热腹痛者,退火丹,或硃砂益元散。
腹胀五十二痘疮腹胀之证,其要有二:一以脾胃受伤,一以邪气陷伏。盖痘疮將发,毒由內生,其证无不发热或见微渴,此其常也。当此之时,只宜温平和解,或兼托散,无抑遏,无穷追,无残及元气,惟贵轻扬善导,但令毒透肌表,则苗秀而实,无不善矣。设不知此,而见热即退热,见毒即攻毒,则未有妄用寒凉而不伤胃气者,未有但知攻毒而不伤元气者。胃气伤则运\行无力而脾寒,所以作胀,元气伤则托送无力而毒陷,所以作胀。虽作胀之由,犹不止此,然惟此最多,而人多不能察也。诸未尽者,俱详如左。
误服凉药或过食生冷而作胀者,其人必不能食,或大小便利,或腹中雷鸣,此皆脾胃中寒之证,速宜温中以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胀自消矣,宜益黄散加姜制厚朴,或人参胃爱散加干姜。若胃寒兼虚,疮白神倦,或气促发厥者,惟温胃饮及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俱为要药。若寒在脾肾,下焦不化而作胀者,非理阴煎不可。
中气本虚,或过用消伐,以致元气无力,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胀者,宜十宣散,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痘毒陷伏於裏者,必有热证相杂,如烦躁干渴,大小便秘而作胀者,此只宜温平快气兼托之剂,当用紫草饮子。
寒邪外闭肌腠,身热无汗,或气喘鼻塞,则痘毒不能外达而陷伏腹胀者,宜五积散,或加减参苏饮。
饮食过伤,偶为停滯而腹胀者,此不过一时之滯,食去则胀消,宜大和中饮,或合二妙散,神香散。
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或大便泄泻,或利脓血者,皆不治。
厥逆五十三厥逆者,四肢不温,或甚至於冷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常宜和煖,若至厥逆,则其阳虚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阳气衰也。足心冷者,乃阴邪胜也。其有疮头焦黑,烦渴闷顿,大便热结而厥逆者,此阳毒內陷,火极似水,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又有疮本灰白,大便不结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阳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头常欲凉,足常欲温,若头温足冷者多不治,故厥逆为疮家恶候。
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气煎,或六物煎加姜,桂温之,以防虚寒之变。 痘疹泻利,气虚而逆者,胃关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痘疮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伤脾胃,脾胃气虚则为厥逆,宜六气煎,六物煎加姜,桂主之,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
痘疮起胀之时,手足厥逆,此阳气欲绝之候,必其自利或呕吐,脉见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速宜温补元阳,轻则六气煎加肉桂,甚则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功煎。服药后手足和煖者生,厥不止者死。
热毒內甚而厥者,必有烦热便秘,胀满脉滑等证,宜四顺清饮,或承气汤。
痘后厥逆者,此其气血已虚,脾胃已困,无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六物煎加附,桂之类主之。
发渴五十四痘疹发渴者,裏热也。以火起於內,销烁真阴,所以发渴。又其津液外泄,化为脓浆,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此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类,轻以与之,恐脾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干渴,论在在泄泻条中,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內耗,微热微渴而喜汤者,宜七味白朮散,或五福饮加麦门冬,五味子。
脾肺多热,渴而喜冷者,宜人参麦门冬散,或生脉散。 痘疮多热多躁,口燥咽干,大渴引饮,喜冷能食,或大便干结者,此热在肺胃二经,宜人参白虎汤,甚者再加黄连。若痘后热渴者,此余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痘疮自利不止,肾阴亏损而作渴者,病作少阴,速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大便秘结,腹满烦热,內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顺清凉饮。
痘疮发热时,便见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肾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以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痘疮初发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观之,可见治渴者,必不可不滋肾水。 薛氏曰:凡渴欲饮水者,当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虽欲水而不多饮,当用七味白朮散;若係实热,索水喜饮者,当以犀角磨水服,其后亦无余毒之患。
失血五十五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內溢。血外溢则?血,血內溢则便血。疮疹之火由內而发,毒不能达,则燔灼经络而迫血妄行,血隨火动,从上而出,则为?为吐,从下而出,则为便为溺,阴阳俱伤,则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从鼻出者,则有阳明外达之意,尚可望生,若从他处,则总属阴分而火毒內陷,乃番为危证。
痘疹发热见血者,多属火证。若?血者,宜玄参地黄汤,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饮之。?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分清饮,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见血者,宜四顺清凉饮。
痘疮已出未出之间,凡诸血证,俱宜用犀角地黄汤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后,可进调元汤加木通。
痘疮十日之后,忽脓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为胃烂不治。
发?五十六痘疮发?亦与黑陷相类,虽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气留结,毒则一也。或发水?,或发血?,或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证,十无一生。然亦有似?而实非者,不可不辨。或其人身上原有破伤,或疮癤未痊,或虽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则疮瘢四围痘必丛集,此物从其类之理也。因疮作?,则其腐败皮肉,气色本异,宜与完肤有別,不得即认为紫黑?也。至若治?之法,先以鍼刺破,吮去恶血,后用胭脂汁涂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疮极易作痒,起发之后,宜常用茵陈薰法薰之,勿令抓伤。若不慎之,则反覆灌烂,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溃烂五十七痘疮脓熟或微有溃烂者,亦常候也。惟於未成脓之先即有溃者,此名斑烂;有当靨不靨而身多破烂不收者,此名溃烂。良由未出之先,当发散而不发散,则热毒內藏,必溃烂而兼喘促闷乱,或不当发散而误发散,则表虚毒滥亦致遍身溃烂,此皆不善表之故也。又有阳毒內炽,火盛脉实,便结喜冷而失於清利,以致阳明蓄热,肌肉溃烂者,此不善解毒之故也。故治此之法,表热者仍宜清理火邪,表虚者即宜补养营卫。且脾主肌肉,尤宜调脾进食,务令大得,所以生肌解毒。但解毒不至於过冷,调养不至於太热,必得中和,方为良法。 表虚不收者,必其卫气不足,別无热证,宜十全大补汤之类,或去肉桂,加防风,荆芥穗,多服自愈。
火盛胃热溃烂者,宜大连翿饮之类;若大便秘者,以猪胆导之。
痘疮或发表太过,或清解过当,以致表裏俱虚,阳气不守,则內为泄泻,外为溃烂,急当救裏,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溃烂脓水淋漓者,以败草散,或蕎麦散衬之。若斑烂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敷之。
痘疮衣以厚绵,围以厚被,或向火偎抱,或任其饮酒,未七日而靨,日期未足,其收太急,以致自面至腰溃烂平?不作痂者,盖此非正靨,乃倒靨也,急宜解去衣被,勿近火,勿饮酒。因立一方,用黄耆,白芷以排脓,防风,蝉退以疏表,青皮,桔梗以和中,牛蒡子,甘草以解毒。服后溃疮復胀,则中外毒气俱得无留,而渐可收矣。
多汗五十八痘疹自汗者,以阴中之火自裏及表,达於卫气,故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流行,故多自汗,但得痘疹身常潮润,实为美证。此乃阴阳气和,血脉通畅,盖热隨汗减,毒隨汗散,邪不能留,则易出易解,虽见热甚,而汗出之后身必清凉,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过多,则阳气泄而卫气弱,恐致难救难靨,或为痒?寒战之患,此则速宜固表以敛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热反甚者,此邪热在表,阴为阳扰之患,速宜清火解毒,阳邪退而汗自敛也。若汗出如油,或发润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脱之证,不可治。
別无邪热,但以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调元汤倍加黄耆,或白朮散。 脾虚於中,卫虚於外,肌肉无主,別无他证而汗不敛者,人参建中汤。
心气虚,神怯多惊而汗不固者,团参散。
或吐或泻,气脱於中,阳脱於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饮加炮姜,枣仁。甚至手足厥冷,或呕恶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参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迟则恐致不救。
阴中火盛,或身有大热而汗多不收者,当归六黄汤。
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阳入阴中,而阴不能静也,当归六黄汤。 阳明热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热烦渴,或二便热涩而汗不收者,人参白虎汤,或加黄连。
收靨痂脱之后,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或调止汗散,或以滑石粉扑之。
夹疹五十九痘疮止宜单出,若与疹並出者,调之夹疹。盖痘,疹之发,皆有时气,而二者並见,其毒必甚。《心鑑》曰:夹疹者,即痘之两感证也,大为不顺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名为麻夹痘,其证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证则凶。急宜以辛凉之剂解散为先,而托裏次之。但得疹毒渐消,痘见垒落者,乃为可治。若痘疹相杂,毒不少减者,必危无疑。 治夹疹之法,先当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轻热微者,但当以痘为主,痘获吉而疹无虑也。若疹多热甚者,即当急解疹毒,务令疹散而后痘可保也。
痘疮初出,內有细密如蚕子者,即夹疹证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为主。如表邪不解,外热甚,內火不甚而夹疹者,宜疏邪饮,升麻葛根汤,荆防败毒散,或十味羌活散。如表裏俱热,毒盛而夹疹者,柴葛煎,解毒防风汤,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內热毒盛而夹疹者,六味消毒饮,或合黄连解毒汤。如阳明火盛,多热多渴,或烦躁而夹疹者,白虎汤,化斑汤,或葛根麦门冬散。以上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后隨证调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虽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气血重伤,终难为力。凡遇此者,惟当以保养脾胃,调和气血为主,庶克有济。
收靨后復出疹者,此余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夹斑六十痘疹夹斑与夹疹不同,盖疹则细碎有形,斑则成片无形也。凡痘疮初出,有片片红肿如锦\纹者,有红晕与地皮相平而全无兴起之意者,是皆夹斑证也。斑以热毒郁於血分,而浮於肌肉之间,乃足阳明胃经所主,或以寒邪陷入阳明,郁而成热者,亦致发斑,俱宜凉血解毒,但使斑退而痘见者吉,否则皮肤斑烂,疮易搔痒,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斑成块,其肉浮肿结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甚,疮未成就,此必先溃,不可治也。
治斑之法,大抵斑在起发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脓之后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红者,其治亦同。
痘出夹斑轻者,只以升麻葛根汤加膏,玄参,甚者宜人参白虎汤合六味消毒饮。
凡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夹斑者,宜荆防败毒散,或加石膏,玄参。
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结者,宜四顺清饮利之。斑既已退,即宜用四君子之类以固其脾,庶可免其內陷。
程氏曰:凡治夹斑,急宜凉血解毒,以羌活散君酒炒芍药,紫草,红花,蝉退,木通,官桂,糯米,连进数服。斑退后,以保元汤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泻。如痘中夹疹,治亦同此,如稍迟则恐变成黑斑,为难治矣。
痘疮结痂之后而见斑者,此余毒煎熬血分,必致溃烂,宜黄连解毒汤加当归,芍药,黄芩,石膏,甚则大连翘饮。若热毒薰蒸於內,大便脓血臭秽而见斑者,此胃烂之证,不可治。
发斑溃烂者,以救苦减瘢散敷之。
昼夜啼哭六十一凡小儿出痘而昼夜啼哭者,当辨其虚实表裏而治之。其有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此毒气不解之使然也。有阳邪火盛,红赤焮突而啼哭者,此痘盘疼痛使然也。有心肾本虚,邪热乘阴而啼哭者,此或以神志不摄,或以烦热不寧之使然也。有饮食不节,或偶停滯而啼哭者,此胃气不和,腹痛腹胀之使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则內未出者表之托之,外未散者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热,神之虚者养其阴。若痘毒本微而无故啼哭者,多由饮食內伤,或二便秘结,此或去其停滯,或通其壅闭,务令表裏和畅,营卫通行,则神魂安泰,而痘无不善矣。或谓啼哭非痰即热,而不究其本,则失之远矣。
大小便闭六十二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长,大便欲其润而实,则邪气不伏,正气不病。若小便利者,大便必实,虽二三日不更衣者无碍也。若小便小则病必进,小便秘则病必甚,以火盛故也。但初热时,大便不宜太实,若二三日不行,宜微润之,不然恐肠胃不通,则营卫不行,而疮出转密。惟起发之后,大便却宜坚实,若太实而四五日不行,恐热甚难靨,亦宜微利之。
痘疹小水不利而热微者,宜导赤散;热甚而小水不利者,宜八正散。 痘疹发热时,大便秘结不行而內外俱热,有不得不通以疏其毒者,轻则柴胡饮子,甚则三黄丸,再甚则承气汤。
自起发后以至收靨,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或虚弱不可通利者,只宜用猪胆导法,或以酱瓜一条如指许导之即出,切不可轻用利药。 大小便俱不通而內热甚者,八正散或通关散,酌宜用之。
热內盛而痘疮干黑倒陷,烦躁便结者,百祥丸或承气汤。然宜慎用,毋轻易也。
痘后余热不尽,內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导赤散或五苓散。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
陈氏曰:凡痘疮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煮熟,切如豆粒与食之,令臟腑滋润,亦使疮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药,以致元气內虚,多伤儿也。
薛氏曰:前证若因热毒內蕴,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咽喉作痛,并宜用之。
目证六十三目虽肝之窍,而实五臟之腑之精气皆上注於目,故其赤脉属心,瞳子属肾,白珠属肺,黑珠属肝,裹约属脾。又太阳为上网,阳明为下网,少阴循外眥,太阳出內眥,此其部分各有所主,故可因证以察其本也。然痘疮之病目而为障为翳者,多由火炎於內而热以生风,风热散於诸经,因多红赤肿痛之患。故治此者,亦当察其所属而因证以调之也。
戴眼证,凡痘疮灌脓之后,或大汗大泻之后,多有目睛上吊,或露白者,谓之戴眼。此精气为脓血汗液所耗,乃太阳少阴真阴亏竭大虚之证。盖太阳为上网,血枯则筋急,所以上吊也,速宜大补气血,以六物煎,六气煎,或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有以此为风热而散之解之者,是皆速其死也。若七日以前见此者多不治,或无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痘疮目赤肿痛翳障等证,无不谓之风热,故古方亦多用清火散风等剂。夫痘疮之火由中生,目为肝窍,肝主风木而病在目,故云风热,实以风生於火由內热也。所以凡治目赤目痛者,不必治风,但治其火,火去则风自息矣。何也?盖內生之风与外感之风不同,外感之风,升之散之则解散而去,內生之风而再加升散,则火愈炽而热愈高矣。常见治目多难救而寒凉反以伤脾者,正以升降相杂,而用药有不精耳。经曰:高者抑之,果何谓乎。今如古之治火眼,凡用洗肝散,及洗肝明目散,芍药清肝散之类,总不如《良方》龙胆泻肝汤,而《良方》泻肝汤又不如加味龙胆泻肝汤之为得宜也。
痘疮眼中流泪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解之,以加味龙胆泻肝汤或抽薪饮,加木贼\,蝉退之类主之;若大便结闭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黄。
痘疮入眼肿痛,或痘后生翳膜者,宜蒺藜散,蝉菊散,或通神散,外以秦皮散洗之。
痘疮目痛,热少风多而昏暗涩痛,眵泪羞明翳障者,宜密蒙花散,亦以秦皮散洗之。 痘后眼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內火不清而阳光烁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
痘后眼皮风毒赤烂,或痛或痒,燥涩羞明多眵泪者,秦皮散洗之。
痘疮靨后,精血俱耗,而眼涩羞明,光短倦开,或生翳障者,宜四物汤,甚者六物煎加木贼\,蝉退,白蒺藜。
痘斑入眼,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当自去,惟在黑珠上宜治之,当清肝火。
凡病目热者,最宜忌酒及椒,姜,牛,羊,鸡,鹅,鸭一应热物,并鸡鹅鸭蛋皆不可用,以防连绵不愈之患。
痘疮热毒伤目,凡必用之药,如生地,芍药,麦门冬,山梔,玄参,草决明,连翘,黄芩,黄连,肝热者龙胆草,阳明实热者石膏,石斛,肾火盛者黄檗,知母,三阴俱热者地骨皮,火浮不降者木通,泽泻,翳障不去者木贼\草,蝉退,白蒺藜,气虚者人参,黄耆,血虚者当归,熟地。但火炎於上者不宜升,阴虚於下者不宜泄,是皆治眼之大法。 痘疮护眼法,宜钱氏黄檗膏为佳,从耳前眼皮上下颧面间,日涂三四次,可以护眼稀痘。
用点药者,凡目中生痘,或食发物,或热毒太盛,上蒸目窍,以致热毒或生翳障,切不可妄用一切点药。盖其非毒即冷,必致寒热相激,反以为害。惟余之金露散乃为相宜,可间用之以解热毒之急。
徐氏曰:痘之毒气自裏达表,故有目病,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热,解毒不至寒,但得血活毒散,则自疾自愈。
痘痈痘毒六十四又痘母,见前怪痘形证痘发痈毒者,亦名痘母。经曰:痘前发母者凶,痘后发母者半吉半凶,大都毒发不透,必发痈疽,故蕴结於经络之间。然其壅结也犹无足虑,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则乃为可虑。然散之之法,当知要领,其在虚实之辨而已。如痘痈之有大毒者,不得不为解毒,有大热者,不可不为清火,俟火毒略清,便当调理脾气。其有外虽见热而內本不足者,则当专用托法,务令元气完固,饮食不减,则毒无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强弱,而但知攻毒清火,则无不伤脾,多致饮食日减,营气日削,脓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变百出矣。所以痘疮始末,皆当以脾气为主,苟不知此,则未有中气虚败而痘能保全者。
痘痈初起,壅盛疼痛,元气无损,饮食如常者,宜先用连翘归尾煎,或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俟毒气稍平,即当用四君,归,耆之类,以补托元气。
凡用托裏之剂,如痈毒內无大热,亦无便闭烦渴等证,或素非强盛之质,或以阴毒深陷,形不焮突,不红肿,不化脓,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內,俱速宜用托裏之药,以六气煎加金银花,甘草节,防风,荆芥,白芷,川山甲,牛蒡子之类,如阳气不足者,仍可加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裏消毒散俱可酌用。
凡內热晡热而饮食少思者,多属脾胃不足,血气虚弱,宜六气煎或温胃饮,加金银花,白芷。若痈毒色白而作痒者,气虚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痒者,血虚血热也,宜四物汤加丹皮,白芷。若肿而不溃者,血气虚也,托裏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溃而不收者,脾气虚也,宜六气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凡饮食如常而內外俱热,痈毒肿痛,或烦渴,或大小便俱热涩者,宜大连翘饮,或仙方活命饮,可间用之。若饮食如常,內热作痛,或兼口舌生疮者,宜间用射干鼠粘子汤。
痘毒发痈,有结硬实热难解者,宜排毒散。
痘后发痈癤者,乃痘中未尽之毒,留於经络肢节而为痈肿也,欲凉血解毒者,宜犀角地黄汤;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连翘饮。
疳蚀疮六十五陈氏曰:凡痘疮已靨未愈之间,五臟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復,被风邪所搏,则津液涩滯,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於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尤散,更佐以九味芦薈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內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不足之证也。內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疳蚀出血者,难治。
痘药正品六十六人参,益元气,生精血,復元神,补五臟。凡痘疮表散,起胀,灌浆,收靨,始终皆赖之。
黄耆,固腠理,补元气,內托陷下皆用之。
当归,生血,养血,活血止血,痘疮赖以调血,凡虚者能补,滯者能行。欲其升散,当佐以川芎,欲其敛附,当佐以芍药。 熟地黄,痘疹之病,形质之病也,形质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凡痘疮起发灌浆收敛之用,以参耆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柴则能发散,得桂,附则能回阳,得参,耆则入气分,得归,芍则入血分。今见痘家,伤寒家多不用此,岂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物汤为何物耶?
生地黄,凉血,行血,养血,治痘疮血热血燥,凡吐血?血,痘疮红紫,及解毒药中皆宜用之。
芍药,可升可降,能清能敛,治痘疮血散不归,赖以收之使附气分。能泻肝脾之火,故止腹之热痛,亦能止汗。
川芎,能升能散,能引清气上行头角,以起头面之痘;能佐参,耆以行阳分而解肌表之邪,此可为引导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气虚者当避之。
白朮,健脾利水,燥湿温中,能补气故能发痘,能固脾故能止泻。
甘草,味甘平,得土气之正,故能补中和中而兼达四臟,佐理阴阳。惟其甘和而润,故能解刚暴之毒,泻枯涸之火。
麦门冬,生津止渴,清肺滋阴,除烦热,解燥毒。痘疹阴虚而多火者宜之。 糯米,善滋脾胃,益中气,助血生浆,能制痘毒,不能內攻。
扁豆,健脾和中,养胃止呕。
柴胡,发散热邪,泻肝胆之火,解肌开表,退往来寒热。
升麻,升阳气,达肌表,散风寒,善走阳明。
防风,散风热,解表邪,举陷气,佐黄耆能托裏袪毒。
干葛,解肌清热,凉散表邪,故能止渴。 荆芥穗,解风热,消疮毒,利肌表,退肿清咽,亦散头目之风邪。
白芷,散风邪,逐寒湿,止头疼,除搔痒,化痈毒,善走阳明,故能起头面之痘,亦托肌肉之脓。
麻黄,阴寒沉滯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药,而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薄荷,散风热,清头目,能利咽喉,亦能解毒。 羌活,散肌表之毒风,利筋骨,走经络,故能止周身之痛。
官桂,味甘辛,能养营解表,性温热,能煖血行经。凡痘疮营卫不充而见寒滯者,必用此以导达血气,且善行参,耆,熟地之功。
附子,脾肾虚寒,元阳大亏,凡泄泻呕吐不能止,寒战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姜,辟恶气,散寒气,温中气,开脾胃,止呕吐之要药。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则炮干姜尤胜。
陈皮,和脾胃,达阴阳,开痰行气,和胃消胀,可降可升。 山查,消食快胃,解利宿滯,开导六腑,无辛香之耗,故可为参,朮之导引。
木香,调诸气,和胃行滯止泻,除胸腹痛,亦能温中。若气虚烦热者不宜轻用。
丁香,煖胃逐寒,顺气止呕,且除腹痛寒滯者不可少也。 肉豆蔻,固肠温中,行滯止泻,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茯苓,利水益脾去湿热,故能止泻除烦以通津液。 泽泻,利水下行,能去湿热以消肿,亦导诸药以降火。
木通,大利小水,善泄心与小肠之火,能使痘疮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凡內热毒盛者宜之,若热退中虚者不可概用。
桔梗,性味轻浮,能载药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痺。 鼠粘子,性味清凉,能润肺散气,利咽退肿,欲解痘疹热毒,此不可缺。
紫草,味苦性寒,能凉血活血,制热邪,解痘毒,滑利大便。程氏曰:大抵凡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冷性,庶不损胃气而致泄泻,惟大热便秘者不必糯米也。
蝉蜕,散风清热疏邪气,故能解痘疮之毒风。
殭蚕,散风消痰解毒,尤利咽喉。 川山甲,性窜而利,善通经脉,直达病所。凡痘有毒盛而郁遏不能出者,宜此达之,然必藉血气诸药为之主,而以此为佐引则可。
犀角,解心火及肝脾之火,凡痘中血热吐?,及焦黑惊搐,烦躁不寧等证,皆可用之以解热毒。
蜂蜜,益脾生津润燥,可结痂亦可落痂。 朱砂,镇心气,除热毒,坠痰涎,安惊悸,定神魂,凡心经痘毒,及痰火上壅有余之证,皆宜用之。
琥珀,安神定志,利水镇惊。
玄参,能解血中之热,清游火,滋肝肺,除痘疹之热毒。
黄连,解诸热毒,泻心肝大肠之火。
滑石,甘凉下降,利水道,清解六阳之烦热。
石膏,清肃大寒,善降阳明之火,凡属阳明实热,而为头痛目肿,口疮咽痛,身热烦渴,狂躁便结者,非此不能解。
连翘,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痈疡之毒。
梔子,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从小便中出。
龙胆草,性寒而降,大清肝肾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下清足膝之热肿。
黄芩,性味轻浮,能清肺金大肠之火。
大黄,通壅滯,逐瘀血,退热攻坚,非有大实证,则不可轻用。
痘家药忌六十七人参,黄耆,皆补气助阳之剂,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红紫壮实者,用之则愈热而毒愈炽,红紫者转为枯黑,反甚矣。
白朮能燥湿,专补气分,亦能闭气,多用则润,气不行,痘难成浆,助阳生火,亦难收敛。
茯苓,猪苓,泽泻渗泄燥湿,能令水气下行,多服则津液耗散,凡阴虚於下而精血不足者当避之。 川芎性升气散,凡气虚者不宜多用,火浮於上而头痛浮肿者忌之。
生地性寒,肠胃虚寒者慎之。
升麻提气上冲,凡下虚上实,气壅烦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润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窍,多服成泄泻,脾气虚者忌之。 鼠粘子通肌滑窍,多服恐內损中气,外致表虚。 蝉退能开肌窍,多服恐泄元气以致表虚。 麻黄开窍,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虚气脱。 干葛,性凉解肌,多用恐致表虚。 枳壳,下气宽肠,多用则损中气。
山楂,散血解结,多则伤血陷气。
砂仁,散气动气,气虚者不宜用。
乌梅,酸敛,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川山甲,锐性有余,补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为之帅,则无异追穷寇而出孤注,能善其终者鲜矣。
人牙,性烈,发表太过,若妄用之,则內动中气,外增溃烂。
訶子,龙骨,枯矾\皆能阻塞肌窍,欲通利者避之。 大黄,耗削力雄,血气中虚者不可轻用。 黄连,大苦大寒,原非厚肠之物,泄泻无火者大忌之。 山梔,黄芩,黄檗,石膏,龙胆草,滑石,连翘,前胡,天花粉之类,皆大寒之物,非有实火热毒者,不得妄行滥用。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性皆温热,凡烦热,紫黑,便结,毒盛者,皆不可轻用。
瓜蔞仁开结陷气滑肠,凡虚痰虚火及中气不足,而为喘促胀满,大便不实者,皆大忌之。 桑虫,亦名桑蚕,不知创自何人,用以发痘,今俗医以为奇品,竞相传用。余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矧以湿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覆,后可鉴矣。其奈蒙蒙者,率犹长夜之不醒何?盖其但见痘之死,总未知败在虫毒也。余欲呼之,用斯代柝,而并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保元汤痘一。十全大补汤补二十。五福饮新补六。养中煎新热四。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调元汤痘二调中汤小三。五味异功散补四。七福饮新补七。
温胃饮新热五。三阴煎新补十一。胃关煎新热九。六味回阳饮新热二。理中汤热一。
六气煎新因二一。人参白朮散小七。四君子汤补一。四物汤补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五君子煎新热六。贞元饮新补十九。黄耆建中汤补二七。
大补元煎新补一。胃爱散痘十九。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大和中饮新和七。 参姜饮新热八。《秘旨》安神丸小七一。大分清饮新寒五。养心汤小五九。
九味异功煎新因二二。五阴煎新补十三。佐关煎新热十。
七味白朮散小七理阴煎新热三。六物煎新因二十。参苓白朮散补五四。 六君子汤补五。六味丸补百二十。人参建中汤补二六。小建中汤补二二。 生脉散补五六。人参麦门冬散痘二三。酸枣仁汤补八四。团参散小十。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小和中饮新和八。益黄散和十九。加减参苏饮痘三四。
小分中饮新和十。升麻葛根汤痘二六。小柴胡汤散十九。茯神汤小六十。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大连翘饮寒七八。抑扶煎新热十一。解毒防风汤痘五六。
大芜荑汤痘五六。柴葛煎新因十八。仙方活命饮外一。疏邪饮新因十六。
柴归饮新因十五。荆防败毒散痘三一。羌活散痘三八。二陈汤和一。 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白虎汤寒二。惺惺散小二三。人参石膏汤寒三。
化毒汤痘五七。寧神汤小五七。柴葛桂枝汤痘三六。柴胡饮子痘四二。 止汗散小十一。葛根麦门冬散痘一四一。紫草饮子痘六七。苏葛汤痘二七。
前胡枳壳散痘九四。肉豆寇丸小五六。五积散散三九。连翘归尾煎新因三二。
败毒散散三六。双解散痘四一。十味羌活散痘三八。羌活汤痘四十。橘皮汤痘九二。
人参白虎汤寒三。化斑汤寒三。十宣散痘十四。黄连解毒汤寒一。和胃饮新和五。 葛根解毒汤痘五三。消毒散痘四七。清膈煎新寒九。四味消毒饮痘四八。 退火丹痘八四。生犀散小二八。玄参地黄汤痘八六。天水散寒百十二。 泻黄散寒五七。导赤通气散痘八八。神香散新和二十。射干鼠粘子汤痘七七。
四苓散和一八七。保和丸小三五。九味芦薈丸小百十五。甘桔汤因一七五。
百祥丸痘九六。四顺清凉饮攻二五。排毒散痘九八。六安煎新和二。
托裏消毒散痘六。抽薪饮新寒三。黄芩汤寒百五。六味消毒散痘四九。
益元散寒百十二。二妙散寒一三四。当归六黄汤寒六五。导赤散寒一二二。 二仙散痘二十。五苓散和一八二。五德丸新热十八。《御药》大半夏汤和十一。
八正散寒百十五。抱龙丸小八五。甘桔清金散痘八九。承气汤攻一。 万氏夺命丹痘八二。赤金豆新攻二。琥珀散小八一。《良方》龙胆泻肝汤寒六二。
香连丸寒百十三。泻青丸寒一五一。七味龙胆泻肝汤寒六三。洗胆散痘百七。
通神散痘百十二。芍药清肝散寒六一。密蒙花散因三十。秦皮散痘百十一。
六味竹叶石膏汤寒六。胭脂涂法痘一二五。蕎麦散痘一二四。 《良方》犀角地黄汤寒八十。黄檗膏痘百十三。红绵散痘七二。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救苦减瘢散痘一二八。万氏牛黄清心丸小九四。
桂枝大黄汤痘四三。三黄丸攻六八。梅花饮小八三。加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
当归丸痘九五。通关散痘八五。洗肝明目散痘百六。蒺藜散痘百九。蝉菊散痘百十。
仲景竹叶石膏汤寒五。茵陈薰法痘百十九。雄黄散痘一三三。 《局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败草散痘一二六。百花膏痘一二三。
《拔萃》犀角地黄汤寒八一。绵茧散痘一三四。金露散新因四四。
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五终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2024-11-13 22:23 浏览次数 5